茅台五粮液们集体 “降度”! 低度白酒火了, 但撑起白酒未来没那么简单

  • 2025-07-22 16:49:09
  • 407

沉寂近 30 年后,低度白酒突然成了白酒圈的 “顶流”。

最近打开白酒行业的新闻,几乎都绕不开 “低度” 二字:五粮液要推 29 度新品,泸州老窖研发出 28 度国窖 1573,洋河要上低度潮饮,连茅台都在布局低度酱香酒…… 曾经被高度酒 “压一头” 的低度酒,为啥突然被头部酒企集体追捧?

头部酒企集体下场,低度酒成新赛道

济南酒商李印最近发现一个明显变化:以前大家买白酒,总盯着 52 度、53 度的高度酒,尤其是过节送礼时;但现在,日常来买低度酒的人越来越多,“年轻人买得勤,说度数低喝着没压力”。

这个变化,酒企们早就捕捉到了。

五粮液直接把 “年轻化” 写进了产品计划 —— 今年 9 月要推出 29 度 “一见倾心”,不仅度数降了,外观还融入潮流元素,明摆着瞄准年轻消费者。洋河更直接,8、9 月要集中上市果酒、露酒和低度潮饮,从品类上贴近年轻人的饮酒习惯。

泸州老窖更狠,不仅研发出 28 度国窖 1573,还准备了 16 度、6 度的超低度饮品。董事长刘淼直言:“中度酒和低度酒是未来方向”,这是在回应大家对 “低度化、健康化” 的需求。

就连酒鬼酒也启动了 “两低一小” 战略 —— 低度、低端、小酒,33 度、28 度、甚至 18 度的产品都在研发中;茅台旗下的悠蜜品牌,去年推了蓝莓气泡酒,今年又一口气上新 14 款低度潮饮,线上线下齐发力。

数据更能说明问题:2022 年低度白酒产量占比才 15%,到 2024 年已经涨到 25% 以上,有些酒企的低度酒在区域市场占比甚至超过 50%。从 “边缘品类” 到 “主流选项”,低度酒只用了两年。

不是简单 “加水降度”,低度酒藏着技术门槛

不过,低度酒火了,争议也跟着来。有人说:“不就是往高度酒里加水吗?这有啥技术含量?” 但内行人都知道,低度酒真不是 “降度” 这么简单。

白酒分析师胡宝利算了笔账:高度酒降度时,酒体里的酸、酯等物质很容易失衡,稍不注意就会变得 “寡淡如水”。比如泸州老窖做过实验,42 度白酒在零下 5℃放 24 小时,浑浊度会增加 37%,而 45 度以上的酒几乎没变化。这意味着,低度酒不仅要调好口感,还得解决储存时的 “变质风险”。

老牌酒企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,能精准控制酒体里的微量成分,比如五粮液推 29 度新品前,反复调试了口感和稳定性;但有些新品牌图省事,直接用 “果味 + 气泡” 的公式化配方,结果市场上的低度酒长得像、喝着也像,消费者很快就腻了。

李印就遇到过这种情况:“前两年火过一批低度果酒,包装花哨,但喝着都是香精味,今年再问的人就少了。” 这也说明,低度酒想留住消费者,光靠 “低度” 和 “颜值” 不够,还得有真功夫。

低度化是方向,但撑起未来得避开 “红海陷阱”

为啥酒企们非要押注低度酒?答案藏在 “年轻人” 身上。

现在的白酒消费市场,正面临一个现实:喝高度酒的主力人群年龄渐长,而年轻人对 “辛辣冲喉” 的高度酒接受度不高。低度酒度数低、口感顺,刚好能降低年轻人的饮酒门槛 —— 这也是茅台、五粮液们宁愿放下 “高端身段” 也要做低度酒的核心原因。

泸州老窖董事长刘淼说得直接:“低度化、健康化是消费需求的变化,酒企必须回应。” 从行业趋势看,低度酒确实是个机会,但能不能撑起白酒的未来,还得看两点:

一是技术能不能跟上。低度酒不是 “低端酒”,28 度国窖 1573 要保持国窖的风味,29 度五粮液要留住五粮液的底蕴,这背后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,不是随便调个度数就能成。

二是能不能避开同质化。现在有些酒企把 “低度” 当万能药,不管产品特点,先降度再说。但消费者最终认的是 “好喝”“有特色”,如果都做成一个味道,再火的赛道也会变成 “红海”。

胡宝利的判断很实在:“短期看,低度酒能靠新鲜感吸引消费者;但长期想撑起白酒未来,还得靠品质和差异化。光靠降度走不远,只有把口感、品牌、场景都做透,才能避免‘昙花一现’。”

低度酒的火,是白酒行业应对消费变化的一次集体尝试。至于能不能从 “风口” 变成 “长久赛道”,还要看这些酒企能不能把 “降度” 的小聪明,变成 “做透产品” 的大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