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看创新药板块出现的分歧?

  • 2025-07-26 04:33:15
  • 661

近期市场波动中,创新药板块呈现出结构性分化:一边是康方生物、百利天恒、复宏汉霖等主流标的持续走强,另一边是亚虹医药等凭借扎实管线与清晰战略的新兴企业迎来“价值回归”,股价站上阶段性新高。

港股创新药更成为今年行情中几乎“最靓的仔”,但耀眼表现背后,市场分歧悄然浮现——部分观点认为板块已至阶段性高点,需警惕回调风险;另一部分则强调政策支持、管线兑现与全球化布局的支撑,看好长期空间。

这种矛盾背后,实则指向一个核心问题:当前创新药板块究竟行至何处?是估值修复的尾声,还是价值重估的新起点?

价值派经理首度表示创新药谨慎观点

近期,南方基金恽雷在季报中展现的深度思考引发市场关注——这位同时管理主动权益与全球资产配置基金的基金经理,以数千字长文剖析不同策略的核心问题,其专业与负责的态度素来为投资者称道。而当市场将目光聚焦于创新药板块的“价值回归”时,恽雷却首次对这一热门赛道表达了谨慎观点,为沸腾的市场情绪注入一剂理性清醒剂。

在恽雷看来,当前创新药行情仍是“新一轮周期故事”,而非资本市场认知的“全新叙事”。国内药品集采制度优化与创新药licenseout金额屡创新高,确实让行业在经历三四年低谷后迎来边际改善,市场对此已形成共识。但这一轮复苏的底层逻辑,不仅源于中国药企自身的努力,更与全球医药研发的环境变迁密切相关——近年来基础科学领域未现突破性进展,海外跨国药企在研发进程中遭遇瓶颈,新冠疫情后为维持业绩增长,不得不将部分精力从“0到1”的创新转向“现有领域的me-better优化”。

这一背景下,中国创新药企业的优势被放大:生物合成科学家的人力成本低于海外,工程化能力突出(如小分子官能团替代、双抗/ADC结构设计),使其在me-better领域积累了扎实基础。但恽雷提醒,资本市场往往容易高估短期进展,线性外推研发能力——当前二级市场中“只要有创新药管线,股价就能上涨”的状态并非行业常态,质量较好的企业市值已基本“Pricein”大部分管线价值。

更关键的是,创新药管线的估值具有高度波动性:分子临床成功率、适应症广谱性、患者人群规模、用药线级(一线/二线/三线)、商业化政策等参数,任何一项偏差都可能导致估值天差地别。恽雷指出,过去两年中国药企BD项目中,需重点关注海外合作方是否真金白银投入多适应症临床二、三期,而非仅用1-2个适应症“试水”。

事实上,本轮周期与上一轮的核心差异在于角色转变——此前是研发外包企业(CRO/CDMO)为海外药企“落地想法”,如今是中国创新药企业直接为海外药企“充当实验室”。这种转变虽意味着产业升级,但也暗示行业对海外需求的依赖仍未根本改变。

恽雷的谨慎并非否定中国创新药的进步,而是强调在沸腾的市场中需保持清醒:创新药的估值终究要回归临床数据与商业化的真实兑现,而非资本市场的短期叙事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识别“真创新”与“伪进步”,穿透管线估值的迷雾,才是把握本轮周期的关键。

中国医药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密钥

当下不只是投资者迷茫,中国生物医药产业,也正站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浪潮之上——资本以空前热情涌入,点燃创新梦想;技术以季度为单位的迭代速度,让PD-1Plus、TCE、双抗ADC等前沿概念层出不穷。

在这片热土上,一个核心命题摆在了所有创新药企面前:是追逐热点快速套现,还是深耕领域构建壁垒?这道选择题,不仅考验企业的战略定力,更决定着谁能真正穿越周期,成为行业的“长跑冠军”。

追逐热点,无疑是最符合资本短期逐利天性的路径。哪里有风口,资源便投向哪里,这种策略能迅速获得市场关注,在资本市场上讲出动听的故事。但热潮之下,隐患同样明显:频繁切换赛道导致研发资源分散,当概念退潮,那些建立在预期之上的高估值便难以为继。企业可能陷入“样样通,样样松”的困境——看似布局广泛,实则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支撑。

真正的破局者,往往选择另一条更少有人走的路: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解决最根本的临床需求,通过长期投入构建难以被模仿的“护城河”。这条路需要忍受长时间的投入而无即时回报,但一旦突破,收获的将是指数级的增长。

全球范围内,诺和诺德便是“长期主义”的典范:近百年专注代谢性疾病,从胰岛素到GLP-1,每一次飞跃都源于对领域的深刻洞察,最终成就商业与科学的双赢。当“GLP-1时刻”到来,其市值也随之登顶欧洲,这正是长期积累的爆发。

将目光转回国内,一批本土创新药企正用实践验证这一逻辑。

恒瑞医药作为国内创新药龙头,在集采压力下仍坚持“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”的战略,深耕抗肿瘤、麻醉、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。其自主研发的卡瑞利珠单抗(PD-1)通过持续扩展适应症(如肝癌、肺癌等),成为国内获批适应症最多的PD-1药物之一,带动企业创新药收入占比超50%,完成从“仿制药大王”到“创新药先锋”的蜕变。

信达生物则是另一典型案例。面对PD-1红海竞争,其信迪利单抗(首个国产PD-1)并未止步于首仿,而是通过与礼来合作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,成功拓展至一线胃癌、食管癌等适应症,2022年成为首个进入美国市场的国产PD-1药物。这种“深耕+全球化”的策略,使其在同质化竞争中构建起临床数据与国际认可的双重壁垒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荣昌生物,其专注抗体-药物偶联物(ADC)技术十余年,自主研发的维迪西妥单抗(RC48)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国产ADC药物,针对乳腺癌、尿路上皮癌等难治性肿瘤展现优异疗效。尽管ADC领域研发周期长、风险高,但荣昌通过持续优化连接子技术、开发新型载荷,最终在2021年实现产品上市,2023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,并成功授权海外权益,验证了“长期技术深耕+差异化创新”的可行性。

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:它们不为外界喧嚣所动,而是将资源集中于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,最终在特定领域建立起技术、临床、商业的复合壁垒。中国医药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密钥,或许正在于此——长期主义不是简单的“不追热点”,而是通过深度聚焦构建生态型护城河。

这种护城河不仅包含单一技术或产品,更涵盖对疾病机理的深刻理解、与临床专家的深度绑定、覆盖全周期的商业渠道,以及持续创新的组织能力。当这些要素形成有机整体,企业便能在热点轮动中保持定力,在技术迭代中占据先机。

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,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迎来“大时代”。但真正的“大时代”,不属于跟风者,而属于那些能将短期热情转化为长期价值,用深度聚焦构建生态壁垒的“长期主义者”。毕竟,潮水退去后,能留在沙滩上的,永远是那些真正有“根”的企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