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.7万辆热销难掩22亿巨亏! 北汽蓝谷的悬崖边上狂飙
- 2025-07-16 16:12:21
- 605
北京东三环的华为展厅里,售价46.98万元的享界S9流光溢彩。销售顾问熟练地演示着鸿蒙座舱的丝滑交互,却无人知晓每交付一辆这样的豪华电车,其制造商北汽蓝谷就要承受数万元亏损。7月14日,北汽蓝谷的业绩预告撕开行业华丽表象:上半年销量暴涨139%至6.72万辆,却预计净亏损22亿至24.5亿元。
极狐品牌以5.55万辆销量、211%的同比增长一骑绝尘,华为赋能的享界S9更连续7个月蝉联4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销冠。但亮眼成绩单背后,每卖一辆车都在烧钱的残酷公式仍未打破。公司解释亏损的两大主因,道出了全行业困境:研发与渠道的巨额投入,以及迟迟未至的规模效应。
销量狂飙的背后,钱都去哪儿了?
139.73%的销量增速在新能源行业堪称惊艳。上半年6.72万辆的交付量中,极狐独占5.55万辆,成为拉动增长的绝对主力。高端品牌享界6月单月交付4154辆,稳居3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榜首。表面看,北汽蓝谷已形成“极狐走量、享界冲高”的完美布局。
财务数据却揭开了另一面真相。研发投入的豪赌正在吞噬利润:2024年研发费用激增48%至31.91亿元,今年一季度同比再涨53%。滑板平台、CTC电池技术、L4自动驾驶——这些前沿技术每一个都是资金黑洞。
销售网络扩张同样凶猛。一年内经销商数量翻倍,服务中心增至226家;CBA联赛冠名、《封神II》电影合作、“双重兜底”补贴政策接连推出。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,把18.21亿元的销售费用砸进看不见尽头的流量争夺战。
规模效应的临界点为何迟迟未到?
“规模经济尚未充分体现”——北汽蓝谷在公告中的这句表述,道出了扭亏难的核心痛点。一个残酷的对比是:2024年上半年销量仅2.8万辆时亏损25.71亿元,而今年销量暴增139%后亏损仍超22亿。
盈亏平衡线隐在月销3-4万辆的迷雾中,而北汽蓝谷6月单月销量仅1.2万辆。产能利用率不足的信号已经显现——上半年产量68,009辆与销量67,152辆间的857辆库存差,暴露了生产线未能满负荷运转的窘境。
更深的症结在于历史包袱。2020-2024年累计超250亿元的亏损,将资产负债率推高至75.08%。当供应链议价能力被削弱,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,价格战又持续压缩单车利润,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摊薄远跟不上投入速度。
现金流警报拉响,60亿定增能否续命?
比亏损更严峻的是现金流危机。短短三个月,公司现金储备从83亿元骤降至36.7亿元,蒸发46亿,降幅高达55.4%。若按此消耗速度,资金链压力将在年底逼近临界点。
流动比率仅0.9、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比例不足60%的财务结构,让短期偿债能力岌岌可危。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,4月启动的60亿元定增成为关键输血通道——控股股东北汽集团及福田汽车将认购其中30亿元。
资金将投向新能源车型开发和AI智能化平台。7月11日,随着定增募集说明书申报稿的发布,这场自救行动正在加速。与此同时,北汽集团启动“三年跃升行动”,将北汽蓝谷定位为自主事业“一号工程”。
转型阵痛中的战略抉择
享界品牌正被赋予更多期待。北汽蓝谷总经理刘观桥已明确规划:将享界与极狐的销量占比从2024年的1:10提升至1:3。这意味着高端车型要承担更重要的造血使命,但4154辆的月交付量与宝马i5、奔驰EQE等对手相比仍有差距。
全行业“技术迭代与价格战双轨并行”的挤压日益加剧。当问界、蔚来纷纷降价抢市,极狐却不得不同时推进T1 SUV、S3轿车等多款新车型研发,甚至布局增程技术路线。这种多线作战的战略,既是抢占市场的必然选择,也成为资金链上的沉重枷锁。
降本增效成为下半年的关键词。北汽蓝谷在公告中透露,新产品投放和成本优化有望改善毛利率。若能将单月销量稳定突破2万辆,规模效应的曙光或将来临——这需要享界S9增程版上市24小时大定突破3500辆的爆发力持续释放。
结语
财报发布当天,北汽蓝谷股价微涨0.27%。资本市场这份克制的乐观,或许源于亏损收窄的微妙变化——从25.7亿到22亿,4.71%的降幅背后,是中国新能源车企从“烧钱换市场”向“盈利可持续”的艰难转身。
三个月蒸发46亿现金的警报声中,60亿定增的筹码已押上牌桌。当享界S9的激光雷达扫描过北京CBD的璀璨灯火,北汽蓝谷的这场豪赌,映照着所有传统车企转型的身影:在规模效应到来前,每一公里续航的提升,都在与资金链的倒计时赛跑。
互动话题:您认为“销量向左,亏损向右”的新能源车企该如何破局?
支持方:战略性亏损是转型必经之路,技术投入终将兑现为市场护城河
反对方:烧钱模式不可持续,必须立即收缩战线实现自我造血
中立派:需在投入节奏与造血能力间找到平衡点,避免倒在黎明前
- 上一篇:王宁说不愿过度消耗的
- 下一篇:众星鼓励尹正